科大讯飞,开户不容易

日期:2025-10-24 09:45 浏览:

源源不断的政府补贴再次助力科大讯飞,让这家AI巨头在今年第三季度恢复盈利。近日,科大讯飞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期内,科大讯飞营收60.78亿,同比增长10%,连续多个季度实现两位数营收增长。不过,营收增长不盈利的主张也让科大讯飞感到不安。今年三季度,公司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2.40%,转为营收亏损。离谱的利润表现背后,主要动力来自于高达1.8亿元的巨额政府补贴。事实上,今年前三季度乃至更长时间内,压制科大讯飞盈亏的主要因素依然是外部补贴。对于经历了多个技术周期并持续发展的科大讯飞来说o 拥抱不同的趋势,尤其是2023年以来,热情地乘着AI浪潮,似乎还需要推迟才能真正回答商业化这一漫长而艰难的命题。 1、距离内部收益周期还有多远?到2023年中,率先拥抱全球AI浪潮的科大讯飞市值一度逼近2000亿高点。但现在,该公司市值已经开始在千亿左右波动。资本市场热情的潮起潮落,与科大讯飞近年来苦苦解决的诸多问题有直接关系。其中,靠增收来创收很难,大部分收入依靠政府补贴。这是近年来科大讯飞市场持续存在的问题。而且,进入2025年,科大讯飞的上述现象似乎更加突出。 2025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营收169.89亿,同比增长14.41%。奥维拉业绩表现良好,解决了近年来盈利相对停滞的症结。单季度来看,科大讯飞第三季度营收60.78亿,连续12个季度保持10%以上增速,处于二次腾飞边缘。包括今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净亏损大幅收窄80.6%至6667万元。尤其是第三季度,科大讯飞单季度净利润达到1.72亿。如果单看增速,科大讯飞本季度净营收增速同比增长202.4%,这将刷新2023年以来单季度营收新纪录。但如果看营收来源,就有点黑色幽默了:今年三季度,科大讯飞获得政府补贴1.81亿元,直接弥补了公司亏损。前三季度,科大讯飞还累计获得2.68亿元n 政府补贴。展开全文 这也意味着,如果抛开前面提到的政府方真金白银的输注,至少到2025年,科大讯飞在营收表现上仍难以实现自我一致性。 财务方面,依靠补贴持续输血已成为科大讯飞多年来的常态。 2024年,科大讯飞全年营收233.43亿,同比增长18.79%,增速高于前两年。 不过,科大讯飞在盈利方面的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当年净利润5.6亿元,同比下降14.78%,距离2021年公司盈利高峰时的15亿元净利润相差甚远。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至2024年,科大讯飞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贴分别为47.31亿元、40.39亿元、41.86亿元。伊利,占收入的近20%。而且,如果扣除相应的政府补贴,科大讯飞实际上已经连续多年亏损。 研发成本的持续投入,一方面是科大讯飞能够历经多次周期并屹立不倒的底气。另一方面,研发支出也是中性投资。至少在现阶段,这仍然是科大讯飞成本不可忽视的一大压力来源。 数据显示,科大讯飞累计研发费用突破200亿。仅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就达到45.8亿元,占总营收的近20%。 2025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研发投入总计31.88亿元,占总营收的18.8%。 好消息是,今年科大讯飞的自造血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今年三季度,科大讯飞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8.95亿元,同比增长25.19%,快于同期收入增速。前三季度合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23亿元,同比增长114.94%,显着带动了基胡的增长。 但从总体来看,考虑到侧面的成本压力始终难以有效遏制,科大讯飞实现内部营收良性循环可能仍需时日。 2. 变化和失去焦点 自成立以来,科大讯飞经历了从G、到B、再到C,公司多元化的业务以及丰富且相对积极的营收场景探索,让很多人在过去某个阶段对科大讯飞可能的盈利能力持乐观态度。 但由于业务方构成复杂且特殊,很大程度上导致科大讯飞的成本控制难度较大,很难说高效。这也让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纯粹内部驱动的收入的方式。 如何缩短距离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在2023年的风云里,科大讯飞乘着AI潮流的浪潮,持续受到热捧和关注,也被认为是公司商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但技术竞争所必须进行的巨额成本投入,不仅决定了一家企业的硬实力程度,也直接给科大讯飞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财务压力。 2020年至2024年,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将从22.11亿元持续增长至38.92亿元,研发费用率稳定在16%左右,这是一笔难以避免的巨大成本。 而且,虽然科大讯飞多年来探索了各种业务场景,涉足G、B、C,但其丰富的业务可以为大规模模型赋能,有更多的ptest机会和更快的执行速度。尤其是从2023年开始,随着AI+的加强,科大讯飞tek的各项收入增速将大幅提升。 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试错成本,各项业务的推广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资源,这也成为影响公司盈利能力的又一大因素。 事实上,2025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的销售费用达到32.27亿,同比增长26.38%,也高于同期营收增速。不断增加的销售成本和研发成本逐渐压缩了科大讯飞的利润空间。 2025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包括研发费用在内的销售成本累计达到64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37%,且成本增速也超过了同期营收增速。 管子的两端都不那么甜。为了抓住AI趋势的最前沿,确保我们不陷入激烈的竞争,价格体现在n 成本,这意味着更大的支出。而且,考虑到科大讯飞目前的核心业务表现,现阶段想要实现健康的商业运营越来越困难。 例如,科大讯飞两大业务——智慧教育和开放平台,占公司营收的一半以上。除了智慧教育业务表现相对稳定,全年毛利率接近50%外,科大讯飞业务平台毛利率效率不高,波动较大。 数据显示,科大讯飞开放业务平台总体毛利率近年来呈现明显下滑。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15%、25.55%、16.51%、16.58%。整体毛利率呈缓慢下降趋势。 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使AI赋能商业化成为新问题对于科大讯飞。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科大讯飞的业务范围更深,涵盖教育、智慧城市、开放平台和消费业务、运营商、智能汽车、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多个领域。 这样的跨度,除了成本面带来的压力外,也会对品牌的影响力产生影响。例如,科大讯飞面临着遍布G、B、C端的庞大客户和用户群体。必然导致各类客户群体对科大讯飞的认知不同,品牌的整体力量逐渐分散。 事实上,如果2023年AI浪潮不强化科大讯飞,这种广泛而均匀的业务格局将导致科大讯飞的盈利。因此,近年来,由于追逐热点话题,导致品牌不聚焦、业务分散,这也引发了关于聚焦话题的尖锐讨论,从未缺席,业绩不兑现”。 3、科大讯飞,不容易等钱 好消息是,凭借“国家队”更有说服力的地位以及近年来持续投入科研所产生的硬实力,科大讯飞在模型商业化的巨大竞争中拥有巨大优势。 今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该车型相关大型项目中标数量和金额均位居行业第一。其中,第三季度与科大讯飞模式相关的大型项目中标金额为5.45亿元,是第二名至第五名总和的1.88倍。 此外,科大讯飞旗下“科大讯飞Spark”今年前三季度开发者数量快速增长,新增开发者超过122万,其中新增大模开发者69万,行业生态建设迅速。 然而,当大客户承载的订单量更大时,他们在市场上也有更大的话语权。交易关系,包括定期支付选项。由于科大讯飞的业务范围主要由G端和B端驱动,较长的支付周期也直接给科大讯飞的财务端带来了长期压力。 事实上,达成交易但短时间内无法支付的应收账款,是一些严重依赖大客户的国内科技公司经常面临的问题。这是一个难以回避且持续存在的痛点。甚至在很多企业的财务风险提示中,也常常专门有一个关于应收账款的章节。 从此时起,与现金流密切相关的应收账款始终与企业现金流的健康状况紧密相连。他们无疑是公司的血液。当流程不顺畅时,应收账款的催收就会留下,轮换时间就会延长,这将对公司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科大讯飞也不例外。 从 2020至2025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从57.33亿增长至159亿,这对公司财务面是不可忽视的压力。 收钱并不容易。对于各行各业来说,这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当客户是G、B的客户时,难度就大大增加。尽管科大讯飞在2025年上半年改变并优化了债务清偿机制,但支付效率大幅提升,销售货款已突破100亿。 此前,10月2日,关于2-5年G端和B端账款占比,科大讯飞在mamu contact platforminvest上表示,2025年上半年,政府、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运营商账户等优质客户将占公司应收账款的80%以上。客户素质好,d 运营保持良好的安全边际。 但科大讯飞以上业务模式和用户类别的存在,从根本上决定了前述业务的收款周期根本难以改变。当未来面临更激烈的人工智能竞争时,科大讯飞将继续遭受损失,至少在财务层面上是如此。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科大讯飞流动资产总计249.15亿元,流动负债达167.8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季度发布前两个月,或许是出于流动性考虑,科大讯飞发布公告称,计划融资40亿元用于星火教育大模型的研发,并增加流动资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