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我国教育现状如何?

日期:2025-11-12 09:48 浏览:

作者|张志勇,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目前我们的教育现状如何?我们应该把教育推向什么方向? 01 教育主体远离自身功能,与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定位有很大关系。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如今,学生上小学是为了上中学,上中学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在这个话语体系中,不存在养人、为人生做准备、为终身发展做准备的问题。目前,我们的教育本身还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教育和生活之间存在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就会更有意义,学生也会更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如果学习与人的生活分离,如果没有自己的经验和经验,学习就会很无聊。孩子们还有哪些其他兴趣?学生只有在生活和实践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例如,如果他在课堂上突然透露了一个生活秘密,他的学习兴趣就可以立即调动起来。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回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现在教育的快乐,而不是只有工作赚了很多钱才快乐。为什么孩子会觉得今天的学校生活最苦、最累?这是因为他们学到的东西都是生活中的东西,与自己的经历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02 教育要唤醒孩子内心的自我成长和压力应对的需要。关键是要清楚地看到这个压力来自哪里。是他内心需要的,还是父母和学校强加给他的。目前学生感受到的压力大多是来自制度的压力,而不是内在自我成长需要带来的压力。这是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学生认为只是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父母和自己过上好日子,却没有把国家和国家未来的事业联系起来。他们不关心国家的未来,更不关心人类的命运。今天我们说我们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看不到蓝天,喝不到干净的水,但是我们给了我们的孩子这样的人吗?这种教育的缺乏导致了儿童的短视。他们没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没有强大王国支持的动力。所有的压力都来自学校、老师、家长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极大的y 对儿童发育有害。我们的孩子没有学会自我管理,是因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今天没有给学生独立成长的空间。当高中生实习的时候我们没有学习的兴趣、自由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的人才培养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曾经说过“只有大德才能有大智慧”。什么是大德呢?这是民族情感、社会情感、人文情感。没有这种大善,就没有大智慧。钱伟长就是一个典型。钱伟长以历史和语文满分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他物理只考了5分,却成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为什么?日本侵略中国,他要报效祖国,于是他决心投降中国,学习物理。他在物理学方面没有钱,但他成了物理学的大师。是场。说明感情和王国是决定人生和事业高度的重要因素,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所谓给学生一定的压力,我想,就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欲望。没有内在人格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所谓的各种外在压力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短期的影响,而且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不得不说,有些高中生在离开学校时,不遗余力地发泄心中的愤怒。许多高中生一进入kolehiyo就变得迷失方向,不愿意学习。这是这种不良影响的直接表现。 03 减负并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标。我不同意减轻学业负担的说法。我相信大自然,学生学习的结构和状态必须改变。什么是自然?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重?这是因为它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结构意味着学习内容不能单一而必须多样化。既有书本学习,也有实践学习;既有课堂学习,也有校外学习;有制度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之分。状态意味着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并且表现良好。没有利息和效率的所有权负担是没有意义的。我传播的理念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不是减负,而是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结构和地位,让每个学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饭、睡觉、社交之外,都能过上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减负上,单纯“减”而不“加”根本不安全。我们要减少学习知识的过度、单一、静态、被动的负担,同时增加学生长期以来缺乏的社交能力、阅读、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04中国学生缺乏三个“特点”,我对语文教育有很多关注。现在的中国学生热情、独立、开放、自信,但严重缺乏强烈的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重要的。独立性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立管理自我、独立处理生活、独立判断问题等的能力。国家、社会、人类、家庭。我个人认为这是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综合素质最大的差异。这三个要素无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一个人的情怀和国度不仅决定了现在的教育,也决定了一个人人生和事业的高度。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唤醒学生内心的人生向往。 05 择校问题需要全面管理。归根结底,择校问题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开始实行基本学校制度。改革开放后,为了“快点培养更多的人才”,国家投入财力办起了更多的小学。这个问题最初是未知的。当教育普及率提高时,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就变得非常明显。 2006 年,《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当均衡发展,并将均衡发展上升为国策。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平衡增加资源配置;二要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解决学校间存量缺口过大的问题。三是要通过促进优秀校长和教师流动,解决学校师资和管理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这或许是我们下一个要克服的难点。我认为,教育资源配置巨大差距造成的择校问题应该得到解决。但由于学校的特点和个性不同,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长期流动等因素造成的择校问题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有历史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对择校的态度。当资源配置相当均衡,校长、教师流动顺畅,这一切都制度化的时候,如果还存在择校问题怎么办?这个时候就应该有一个公平的学额分配程序和民主的治理机制。例如,电脑彩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06 不与校外课程发生冲突,根据内在兴趣选择兴趣课程是出发点。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许多家长出于一些功利的原因让孩子参加奥林匹克竞赛。他们利用奥林匹克竞赛作为垫脚石,为孩子们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这与人的天赋和成长无关。很多参加奥赛的孩子都没有天赋。奥赛变相成为扼杀人才的工具。因此,我主张各种奥林匹克运动会应与功利性的运动分开。具有继续教育的价值,不能作为继续教育的垫脚石。三年前,山东省切断了包括奥运会在内的所有社会证书考试与中考的联系,并且不能作为升学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呼吁高校自主招生与奥赛分开。各类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不能直接获得继续深造的资格。今后,只有我们把这些兴趣完全分离出来,才能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天赋、特点,让孩子参加自己真正需要、真正想要的兴趣班、奥数班,而不是直接把他们作为打开各级学校大门的“敲门砖”。 07学习较差,学习时间较长,学习成绩较差。每个人都可以爱自己的孩子。它是一个为人父母的本能。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爱自己的孩子。真正爱你的孩子就是尊重他们并了解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教育是正规的、有条理的、科学的。总体而言,家长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父母。事实上,学校做得并不好。许多学校都会在学校展示家长登录信息,但很少有学校与家长交谈。真实传达了教育孩子的科学问题。例如:我们开设了很多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认为只要给出考试题目就够了。他们不明白,课程就像一份营养菜单,有科学的结构和比例,所有这些都必须传达给家长。家长应该了解handog课程的科学知识。学习10个小时不一定会比学习f成绩更高或8小时。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不传授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成绩就会越差。 “勤奋”是一种伟大的品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勤奋就会有好的结果;如果走错了路,人越热心,后果就越严重。不勤奋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