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角一(DingjiaOone)原作者 |编辑:金宇凡 |伟嘉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市场第一名再次发生变化。这次轮到vivo了。根据 Omdia 和 IDC 的数据,Vivo 以近 18% 的市场份额重回榜首。华为和苹果正在15-16%的范围内争夺第二名和第三名。与去年相比,今年手机市场最大的特点是:三季度、三次洗牌。 2024年,中国手机市场终于走出连续两年的下滑,年增长率达到4%。那一年,vivo稳居当年第一,华为强势卷土重来位居第二,顶级厂商排名相对稳定。 2025年,小米、华为、vivo将转而登顶,摧毁稳定。从前三季度整体表现来看,vivo、苹果、华为保持了良好的市场份额。而小米、OPPO、荣耀则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但如果加上前三季度的数据,你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Vivo以3700万台排名第一,华为以3580万台排名第二,仅相差120万台。小米有3300万台,OPPO有3190万台,苹果有3020万台。前五名之间的差距在600万台以内。这意味着第四季度的任何变量都可以改写全年的排名。在这场股票博弈中,谁占据了领地?谁损失了一份?谁能笑到最后?谁拥有土地?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电子手机市场同比下降3%。 Omdia分析师认为:“年初国家补贴造成的货运季节性波动正在消失,市场节奏正在逐渐恢复正常。”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vivo、苹果、华为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捍卫各自市场份额的方法。 vivo重回第一靠的是“稳”。从今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其股价上涨了3个百分点。它的稳定性首先来自于线下渠道的积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vivo多年来建立的渠道网络使其能够在市场下滑时保持核心市场。其次,其产品策略相对稳定。被vivo喊话的九月旗舰手机巅峰期,选择在十月中旬双十一之前发布X300系列旗舰手机。 “不激进、不落后”的产品节奏有助于淡季库存管理。 vivo不仅紧盯市场,也在中高端市场取得突破。近日,业界将华为、小米、Vivo称为“中国小米”第一阵营。根据对比数据,在在4000-6000元的价格区间,2025年1月至7月,三大“中国小V”企业合计获得了除苹果外75%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Vivo份额大幅增长,从11.4%升至16.9%。不过,Vivo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在全面进攻中高端的同时,其在1000-2000元价位段的份额已经消失。如何平衡不同价格区间的市场,将决定其未来能否保持领先地位。钥匙。苹果依靠新产品来捍卫自己的领地——9月份iPhone 17系列的发布,加上战略调整,使其成为唯一一家实现环比和同比增长的制造商。从排名来看,苹果从第一季度的第五位跃升至第三季度的第二或第三位。如果只看counterpoint提供的第三季度前八周(7-8月)的数据,A苹果份额仅为12%,同比下降6%,排名第六;但到了第三季度,其份额增至15%以上。这种季节性波动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并不罕见——它经常在新iPhone发布后下跌,然后在明年第一季度下跌。 iPhone 17系列带来的高峰比往年稍早。 IDC报告显示,其预购量已超过前几代,需求强劲。更重要的是,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开始初见成效。一些老款iPhone机型,例如iPhone 16 Pro 128GB版,通过降价进入“国补”政策范围,刺激了销量。 IDC和Omdia的数据显示,苹果和华为的份额差距小至不到1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两者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广泛,苹果正在重新占据上风。华为强势回归带来的压力。在“第二名之争”中,华为的策略由攻转守:从今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其份额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不过,与去年同期相比,华为依然守住了阵地。华为股价三季度的回调某种程度上是供应链能力恢复后的主动选择:积极控制产品节奏,聚焦高端营收市场。上半年Mate 70系列、NOVA 14系列、Pura 80 Ultra等的密集发布,份额保持在18%左右,时隔四年重回第二季度第一名。但到了第三季度,华为选择将资源集中在收入更高、品牌影响力更强的超高端市场,比如折叠屏Mate XTS,起售价19999元。虽然这样的超高端产品虽然对整体份额的贡献有限,但其利润率和品牌影响力却远超普通车型。在4000-6000元价格区间,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5年1月至7月华为的份额为34.3%,超过其他国内厂商。这也是华为在份额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谁要下来?有些人保住了自己的领地,而另一些人则失去了自己的份额。第三季度,小米份额下滑,OPPO排名下滑,荣耀虽然挤进前五,但依然依靠优势。小米是今年部分变化最大的厂商,从第一季度的19%下降到第三季度的15%,排名从第一跌至第四。不过,与去年同期相比,小米第三季度的份额同比基本持平。这意味着什么?一季度19%的增长是国家补贴推动下的短期爆发,大约15% 则恢复正常。份额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红米新机缺乏,在数量上受到欢迎,而“国家补贴”的爆发效应已经消退,难以维持年初的高份额。好在小米在中高端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在4000-6000元价格区间,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5年1月至7月,小米的份额为23.9%,仅次于华为(34.3%),高于vivo(16.9%)和Oppo(12.0%)。小米17系列正试图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但相比华为和苹果,其对高端市场的吸引力仍存在明显差距。小米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恢复正常后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果是红米或者小米,这两个品牌可能过于依赖单一爆款机型,产品矩阵的广度和深度都需要提升。o 得到加强。 Oppo第三季度的表现可以概括为:虽然保持了份额,但排名仍然下降。 Omdia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其份额稳定在15%左右,但排名从第三跌至第四或第五。 OPPO今年的业绩是“先升后降”。第二季度,Reno 14系列凭借旗舰功能与中端价格的结合而走红,帮助OPPO将份额提升至16%。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Reno 14系列已成为继iPhone 16系列之后中国最畅销的旗舰手机之一。但第三季度,Oppo的份额下降至15%左右,较第三季度前八周有所下降。显示OPPO在7、8月份表现不错,但9月份受到苹果新品影响,份额受到挤压。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它可以依靠中端车型来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但它缺乏在高端市场与更多领先制造商竞争的产品。总的来说,OPPO这边并没有拒绝大i,说明其根基还在,但趋势值得警惕。其困难在于,要有效面对Vivo在渠道上的竞争,在高端市场上面对华为、苹果的挤压,在市场上要有效面对小米、荣耀的冲击。荣耀目前是一家不稳定的头部厂商。 2024年,它以1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但今年,它很少出现在各大机构的前五名单中。直到第三季度才首次出现在IDC榜单中,市场份额为14.4%,与Oppo并列第五位。荣耀跻身前五靠的就是“扬长避短”——避开高端市场的正面竞争,将资源集中在关键价位段。第三季度旗舰机型为荣耀X7售价1000-1500元。这款手机因其超长的续航和高性价比而多次荣登周销量榜榜首。此外,荣耀400系列(2000-3000元)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这种做法也暴露了荣耀的缺点:高端性能和品牌力不足。高端市场无法击败华为和苹果,中低端市场则面临Oppo、Vivo、小米的竞争。荣耀夹在中间,市场空间越来越窄。荣耀也在尝试在高端市场寻找突破。 10月15日,发布Magic8系列,售价4499元起,主打AI功能。不过,第四季度是iPhone 17的销售高峰期,华为Mate 80也有望发布。荣誉能否保持第五的排名还是个未知数。 2025全年:谁能笑到最后? 2025年前三季度,最明显的表现是中国手机市场的本质不在于谁领先谁落后,而在于三个季度三次洗牌。没有一家制造商能够保持第一地位超过两个季度。频繁洗牌是市场进入存量期的结果。在扩张过程中,市场可以容纳众多玩家的同时增长,席位数也相对稳定。但在存量时代,每一个百分点的份额都要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夺。这意味着产品的实力固然重要,但产品节奏、渠道效率、供应链响应速度、促销时机等方面的失误就会导致份额流失。从前三季度的竞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家公司的王牌。 vivo的“强”在于渠道的卓越。拥有庞大的线下网络和精细化的管理,能够有效抵御市场波动。苹果的“反弹”是产品节奏和品牌拉动推动的ch可以释放关键节点被压抑的需求。华为的“蓄力”在于供应链和技术的垂直整合。虽然短期部分会因为产品节奏而发生变化,但一旦核心技术到位,就可以发起强有力的反击。要判断谁能笑到最后,我们需要回到数据本身,看看mag前三季度各公司积累了多少芯片?从前三季度累计出货量来看,Vivo(3700万台)仅领先华为(3580万台)120万台,两家公司基本锁定前两名。前三季度,vivo凭借渠道和产品矩阵的优势保持了份额,但能否保持全年第一,还要看X300系列在Q4促销期间的表现。华为把赌注押在了Mate 80系列上。如果市场表现良好的话预计第四季度其份额将提升至18%-19%,从而在全年总出货量上超越vivo。不过,这款车型将于11月中下旬发布,只有一个半月的销售窗口,时间比较紧张。真正的悬念在于第三到第四位。第二梯队的小米和苹果将全年争夺第三名。小米前三季度共出货3370万台,仅领先苹果(3010万台)360万台。谁先,就看是小米17系列、红米K90系列卖得好,还是iPhone 17系列卖得好。第四季度通常是苹果的“主场”。如果继续保持15%以上的份额,有望超越OPPO,甚至挑战小米。处于第三梯队的OPPO和荣耀,双方势均力敌,保五争四。 OPPO 2025 年前三季度的平均份额为 15.3%,荣耀为 14.4%。差距是两者的差距仅为0.9个百分点。 Oppo的Find X9系列和荣耀的Magic8系列均已发布。这两款重磅产品的市场走势将决定“谁走、谁留下”。 2025年的中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星系——即使全年要第一,其份额也只有17%-18%,与第二名的差距可能只有零点几个百分点。更重要的问题是,2026年市场还会持续吗?技术创新(如AI手机、可折叠屏)能否打破僵局,创造新的加法空间?或者说领先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彻底变成了“防御战”?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谁笑到最后,并不在于谁跑得最快,而在于谁能坚持到最后。 *标题图片来自vivo官方微博截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